野兔仔兔坏死杆菌病临床症状
野兔养殖仔兔坏死杆菌病临床症状
病兔消瘦,采食受阻,流涎,唇部、口腔粘膜和齿龈等处发生溃疡、坏死,有臭味,有的炎性肿块发生于颈部肉髯以及胸部,病兔体温升高,体质衰弱.潜伏期短者数小时,长者可达1-2周.
2剖检病变
口腔粘膜、齿龈、舌面、颈部皮下坏死,颌下淋巴结肿大,有干酪样坏死灶,肝、肺、脾有坏死灶,有的发生心包炎,胸膜炎.
3实验室检查
3.1涂片镜检
从病健组织交界处刮取材料涂片.先用20%福尔马林酒精固定10分钟,然后以复红美兰染色30秒钟后镜检,见到染色不均,多呈长丝状排列,也有呈短链或单在的细菌.
3.2分离培养
采用无菌的方法,将病死兔的肝、脾坏死灶周围的病健交界处的材料,接种于加人血清、血液培养基上,厌养培养.2—3天后,见到无光泽、圆形、灰白色的小菌落,染色镜检,见到同上一致的细菌.
3.3生化试验
该菌株能分解葡萄糖、果糖、麦芽糖、乳糖,不分解甘露醇,硫化氢试验阳性,靛基质试验阳性,不能液化明胶,能产生硫化氢.
3.4动物试验
将病料用生理盐水制成10倍乳剂,分别注入3只小白鼠尾根皮下,每只0.3mL,3天可见接种部位形成有干燥痂皮覆盖的坏死区,有的出现化脓性肿胀.8-10天全部死亡.从死亡的小白鼠内脏分离出坏死杆菌.
4治疗
4.1局部治疗
彻底清除坏死组织,用0.1%高锰酸钾溶液冲洗.患部出现溃疡时,清理创面涂擦碘甘油.
4.2全身治疗
为防止形成内脏的转移性病灶,在局部治疗的同时还应进行全身治疗.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青霉素4万单位,每天3次,连用5天,同时配合投喂磺胺二甲嘧啶0.2克/千克体重,连用一周.
5防治措施
5.1平时注意保持兔舍的清洁卫生,保持干燥,空气流通.兔笼要除去锐利物,防止皮肤、粘膜损伤.
5.2消灭蚊、虱等.
5.3兔群一旦发病,及时隔离治疗.加强对兔舍、兔笼及饲养用具的消毒.
6小结
6.1兔坏死杆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,其特征表现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消化道粘膜和内脏的坏死、溃疡以及脓肿病灶.
6.2此菌在健康兔的消化道、上呼吸道和生殖道中生存繁殖,随唾液和粪便排出体外,污染环境.一般经损伤的皮肤、粘膜和消化道而感染.
6.3各种年龄的兔均可发病,而幼龄兔比成年兔易感性高,长毛兔较短毛兔易发.
6.4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以多雨、潮湿、炎热季节多发,冬季很少发生且呈现较轻的病症.
6.5饲养卫生条件差,兔舍潮湿污浊、拥挤闷热,吸血昆虫叮咬及营养不良等因素,都能促使该病的发生和发展.